2013年4月8日

哈佛大學的「幸福課」

塔爾*賓-夏哈爾,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紙:
1:遵從你內心的熱情。
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,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,或選你朋友上的課,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。
2:多和朋友們在一起。
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,親密的人際關係,是你幸福感的信號,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。
3:學會失敗。
成功沒有捷徑,歷史上有成就的人,總是敢於行動,也會經常失敗。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,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。
4全然的接受自己
失望、煩亂、悲傷,是人性的一部分。接納這些,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,
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。然後問問自己,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。
5:簡化生活。
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,好事多了,不一定有利。你選了太多的課嗎?
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?應求精而不在多。
6:有規律地鍛煉。
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
每週只要3次,每次只要30分鐘,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。
7:睡眠。
雖然有時「熬通宵」是不可避免的,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,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。這樣,在醒著的時候,你會更有效率、更有創造力,也會更開心。
8.慷慨。
現在,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,你也沒有太多時間。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。
「給予」和「接受」是一件事的兩個面。當我們幫助別人時,我們也在幫助自己;當我們幫助自己時,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。
9:勇敢。勇氣並不是不恐懼,而是心懷恐懼,仍依然向前。
10:表達感激。
生活中,不要把你的家人、朋友、健康、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。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。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,始終保持感恩之心


yc2013-06-16 04:59:18 回應

德國只有70所大學 台灣卻有160多所!
◎ 嚴宏洋
台灣傳統「學位至上」的迷思,即令在已有十%以上的人口擁有碩、博士學位時,還是難以打破。事實上,今年每一所國立大學的博士班,幾乎都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;鑑於若招生不足額會被減班的處罰條例,許多博士班都是只要有報名就收。教育部、學生家長和學生本身該關心的是:拿了個博士學位後,飯碗在哪裡呢?其實,今年博士班招生的大缺額,反映了學生們已知道,高學歷就是代表未來高失業率。學界最困惑的是:教育部的高官們早就知道這問題的嚴重性,但卻聽任它愈加惡化。
我這一年來在德國進行研究,發現到他們自高中起,就對學生們進行唸技職或讀大學分流的輔導,是使德國得以製造雙B、奧迪、福斯名車及高科技產品的主因。他們人口約八千萬,是台灣的三.四八倍。但他們二○一一年的GDP(國內生產毛額)是三.四兆美元(世界排名第四),是台灣○.四兆(世界排名第二十七)的七.二三倍。德國國土約台灣十倍大,但只有七十所大學,我們卻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學。這種數據上的差異,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走錯方向了。
我回台灣服務已將近九年,看到許多博士連一句正確的英文都寫不出來,遑論要說出口。納稅人的錢養出一堆沒有實作能力、空有高學歷,卻無學力的一代;也難怪我們的實質薪水,只等同於十四年前的購買力而已。高等教育再不改弦易轍,年輕一代的日子,只會越來越難過的。
(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研究員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